河南暴雨时,英国广播电台BBC就阴阳怪气了一波海绵城市,现在16级台风"烟花"登陆江浙沪,估计他们又能借题发挥一波了。
其实当年这种言论在国内也是满天飞,因为海绵城市这个理念进入公众视线的时候,是大家为了要不要雨污分流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,于是大家对海绵城市第一印象:
后来建设海绵城市声势浩大,又是挖地、又是弄渗水材料改善地表、又是建造底下集水池,动不动就是几十上百亿的项目,然后人们的误会就更深了,以为海绵城市项目能彻底解决排水问题。
再后来下暴雨依旧淹水,大家感觉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劳民伤财的事情,根本没解决实际问题,甚至连面子工程都算不上,因为城市外观看上去没有变化。
然而海绵城市并不是排水系统2.0,而是蓄水系统1.0,用来储存雨水,缓解大城市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。
在自然环境下,雨水落地后会有三个去处∶
一部分变成小蒸气蒸发到空气中
一部分变成地表径流,流向低处,最终汇入天然水体中
一部分渗入土壤被植物吸收或者成为地下G
城市的水泥和沥青路面渗水能力很差,刚才说的三个去处也有了变化∶
一部分变成小蒸气蒸发到空气中
一部分变成地表径流,流向低处,要么进入管网系统,要么积起来变成海洋景观
一部分渗不进土壤也沦落到和地表径流一个下场
如果从环保的角度出发,这些落在城市的雨水就会带来糟糕的后果∶
城市里小蒸发更快,容易产生热岛效应
地表径流会带走大量地面垃圾,变成污办排入周围小体造成面源污染
小海透不进地下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以及表层土壤干燥,久而久乏容易大面积地基下陷
所以海绵城市的核心就是软化地面,倒不是真的让地面变软,而是增加地表的渗水能力,变成"海绵体"
小渗小能力一流
以前绿地的路牙一般修建的高于地面,每当下雨的时候植物只能很无奈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被水淹没,改造后土壤的海拔降低,碍事的路牙上每隔一段开个缺口、有些地方甚至可以不设置路牙,雨水可以被迅速引流到绿化带的土壤里。
路面采用透水材料,再往下也采用多层滤水结构,最终把经过初步净化的雨水排到蓄水池,这都是很容易大量获取的中水。
学的还挺快-
储存的水可以用于市政,比如路面清洗或者植被浇灌,必要时也能回灌地下水,降低地质灾害风险。
中国正在逐步城市化,城市面积越来越大,把城市更好的融入自然界的水循环之中是个长远的目标,不是一两场台风就可以否定的。
海绵城市主要针对的是日常降雨,对于暴雨的作用很难直观展现,郑州市区内有很多地方的积水在雨停后几小时内就排空,这里面就有海绵城市的作用。
环保不是为了让人类回归原始社会,而是在人类发展与自然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,海绵城市和碳中和一样都是为了这个长远目标努力,当然,也能顺便制造风口拉动内需。